輻照食物 是福?是禍?
2009-06-11
【明報專訊】輻照食物( Food Irradiation )技術,出現已逾半個世紀,是一種用來殺滅蔬菜裏的昆蟲細菌,抑制薯仔洋裢蒜頭頭等同類植物發芽,甚至即食麵裏的湯包殺菌,也可用輻照技術處理。符合劑量限制的輻照,仍被視為安全食用,只是市民通常在沒有選擇及不知情的情况下,吃進經過輻照處理的食物。但隨 覑 市民對食物安全的關注日益提高,也許是時候加深認識什麼是輻照食物。
包裝大多沒有標籤
香港法例第 132 章《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內的《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這樣寫﹕每個盛載輻照食物的容器均須清楚可閱地標明「輻照食物」中文字樣和以大楷英文字母標明「 IRRADIATED 」或「 TREATED WITH IONIZING RADIATION 」。違反輻照標籤法,一經定罪,最高刑罰為罰款 5 萬港元及監禁 6 個月。
國際間還有一個足以令人混淆為環保產品的標誌,以資識別經過輻照的食物,但無論是字款抑或符號,絕大部分市民也難以在市面食物包裝上見到──關於商家有法不依及政府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勝枚舉,「輻照食物」僅屬其中之一。
「是完完全全的死食物」
市民除了自求多福,其實還可以「選擇相信」輻照食物是安全的,說要「選擇相信」,是因為有人會「選擇不相信」——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輻照食物理論上安全,因為不會殘留在食物裏,但設施上的監管則仍然屬問號,例如會否使用不當而造成大量輻照污染,以及機器如何管制也很有懷疑,我不贊成廣泛使用輻照食物作為殺菌技術,因為會令人過於倚賴輻照把尾關,而疏忽生產過程中的其他防菌工序。因為把輻照用於食物,始終沒有用於人身上那麼謹慎……有得揀,我一定不會吃輻照食物。」
編著《看懂食物標籤》一書的鄺易行博士表示,「即使經過小量輻照處理的東西都不應該吃」。畢業於香港大學生化系的鄺博士認為,「輻照食物是完完全全的死食物……輻照食物會改變食物本質,例如輻照肉類會產生一些獨特輻射分解物質,食用後,會增加體內的游離基。游離基有連環破壞的能力,體內的細胞分子,包括細胞膜、抗氧化物等都會遭到破壞……」她又指「食物中其中一種常見的脂肪酸棕櫚酸,則會因輻照產生一種叫環丁酮的致癌物質……」看罷這章,叫人感到不安。
低量輻照屬於安全
可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馬正勇教授閱畢《看懂食物標籤》內關於「輻照食物」的一章後,卻指部分內容 irresponsible (不負責任)!曾於加拿大就輻照食物進行深入研究的馬正勇表示﹕「輻照食物技術相當成熟,與加溫消毒法比較,輻照更加有效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對油脂及蛋白質的影響極輕微。」
輻照食品常用於急凍雞件及水果。由於香料特別易生蟲蟻,輻照是有效的殺蟲方法。馬正勇解釋﹕「輻照只對生物細菌等產生影響,低量的輻照,並不容易改變維他命的功能,所以我不認同作者所講,輻照食物是死食物,蒜頭不發芽,不代表死去,所謂死,我的看法是發霉腐爛才叫死;水果摘下來,經輻照後,並非沒有生命。而商用輻照劑量一般在 2.5-10 kGy 之間,屬於安全。」馬正勇指出,輻照食物並非適用於所有食物,原因不在安全問題,而是某些食物經過輻照後,味道會改變,例如,雞蛋便不宜用輻照消毒、帶大量油脂的食物也不適宜,因為會變味。
教育市民正確認知
鄺易行博士接受訪問時卻說,書中論點不是個人研究,而是從資料蒐集中結集成文,並抱怨出版社強迫她刪去某些重要資料。她說﹕「不是輻照是否安全,而是市民有無知情權,如果明知食物經過輻照,仍然願意進食,那是個人選擇;但問題是大部分市民也無從得知,當局亦執法不嚴。」
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學科主任張志強教授表示,輻照食物的時間短至低於千分一秒計,輻射不會殘留於食物中,但可以透過技術檢測食物是否曾經接受輻照。他不同意輻照食物是死食物﹕「因為輻照後,食物營養不會引起重大變化。」但同意政府在輻照食物上教育不足,市民了解不深,聽到這個名字會產生不安或恐懼,「沒錯,輻照食物所用技術,與核元素分裂時所產生的能量理論相同,但不用把它想成是核武一般,用量高低強弱,才是關鍵所在」。
關於輻照食物,重點在於加強標籤管制及市民常識,過分誇張,放大風險,無助市民正確認知。至於吃與不吃的權利,應在增加透明度及嚴格管制後,交由消費者自行選擇。
延伸閱讀
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
http://www.fehd.gov.hk/publications/text/irradiationc.html
歐洲反輻照食物行動﹕
http://www.irradiation.info
文﹕伍成邦
編輯 梁小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