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Pointe 2.0 促進健康及體重的簡單方法

簡單、易學、見效體重管理計劃

針對教授正確健康生活飲食方式

不需挨餓不靠藥物、不需代餐

教授長遠保持體重提升身體能量

Weight Management and Wellness · Made Simple

Weight Management and Wellness · Made Simple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橄欖油炸食物 無損心臟健康

【明報專訊】西班牙一項研究指食用橄欖油炸食物,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但研究主要分析西班牙流行的地中海飲食。營養師指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為主,而橄欖油含有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屬較健康的脂肪,但研究結果未必適用於流行飽和脂肪的美國和亞洲。

研究由馬德里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負責,調查受訪者一周內主要吃什麼食物、怎樣準備食物以及烹調方法。受訪者以傳統西班牙地中海飲食為主,餐單着重低脂肪、高纖維的新鮮蔬果及新鮮魚類。受訪者主要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和葵花籽油烹調。

研究用11年觀察40,757名受訪者,當時所有受訪者均無心臟病徵兆,但11年後,有606名受訪者患上心臟病,並有1134人因心臟病發死亡。研究員分析患上心臟病人士的資料,發現心臟病與進食煎炸食物沒有太大關聯。不過,研究強調有關結果,未必適用於食用飽和脂肪或其他煮食油的人士。

學者:食飽和脂肪增風險

有份參與研究的德國學者也表示,這並不表示經常吃炸魚和薯條不會影響健康,進食含飽和脂肪的牛油、豬油、棕櫚油等易增膽固醇和患高血壓風險,增加患心臟病機會。

本港身心營養顧問註冊營養師劉立儀表示,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為主,橄欖油含較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故地中海一帶的心臟病發率一向較低。不過,美國和亞洲人的飲食流行飽和脂肪(如動物脂肪),故研究結果未必適用美國和亞洲。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隱性患者增 酒油易誘脂肪肝


隱性患者增 酒油易誘脂肪肝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不少人也知脂肪肝與飲酒過多有關,但中文大學最新普查發現,推斷每四名成年港人中,便有一人患脂肪肝,當中適量飲酒的患者與無飲酒的患病機率竟差異不大。此外,因此症可毫無表徵,故建議高危族群,例如糖尿病人、高血脂和肥胖者,應定期驗肝。市民平日亦應多做運動及少飲酒,而高脂食品乃引發上述風險因素的元兇,故均應少吃。

  文:Kaman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三大高風險因素

  腸胃肝臟科醫生姚志謙(上圖)指,顧名思義脂肪肝即肝臟積聚了脂肪,當中又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兩大類。由於脂肪肝可演變成脂肪性肝炎,長期甚至可導致肝硬化,因此患有脂肪肝絕對不容忽視。「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與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三大高風險因素有關,三者於病理上,均與胰島素失調有密切關係。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功能欠佳,而肥胖人士的胰島素感應亦較差,特別容易出現內分泌失調,加劇患脂肪肝的機率,而中央肥胖人士患上糖尿病的機會較高之餘,內臟亦會積聚較多脂肪,引致患脂肪肝的風險亦較大。」 姚醫生稱。

  定期驗身保肝

  姚醫生續指,由於脂肪肝引致肝臟發炎的原因暫時未明,故建議所有脂肪肝患者,應每隔三至六個月進行檢查,觀察肝臟有否發炎情況,如有發炎徵狀,醫生會視乎個別患者的需要,以藥物協助改善病情,以防肝功能受損。脂肪肝尚未演變至肝炎前,患者可透過控制三大風險因素,即減輕體重、穩定血脂,以及控制糖尿的水平,以助改善脂肪肝的病況。

  「脂肪肝患者通常以中年人居多,但隨着肥胖和慢性病患者年輕化,估計脂肪肝病人亦會有此趨勢。因患上脂肪肝可毫無任何表徵,故此症較容易被人忽略,要確診患病,必須透過超聲波掃描檢查。此外,即使瘦削的人士,亦有機會患上此症。」姚醫生補充。

  良好飲食護肝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表示,日常飲食應注意以下原則,以及多吃以下建議的食物,均有助減患脂肪肝。

  .少食高脂食品,如動物的皮、油脂,以及忌吃高膽固醇食物如內臟。

  .多吃含非水溶性的高纖維食品,如蘋果及莖類蔬菜,排走膽固醇。

  .飲用綠茶和豆漿,前者含茶多酚,有助抑制肝臟的氧化作用;後者的卵磷脂,對肝臟脂肪具乳化作用,減患脂肪肝風險。

  .蒜頭含大量硫化物,亦含氨基酸和其他礦物質,能加強肝臟代謝機能。

  .西方蔬菜「奶薊」含有洋薊酸及水飛薊,具分解毒素、助肝細胞再生的護肝功效。

  .麥苗含豐富葉綠素,助肝解毒,可降低肝臟膽固醇量和減少脂肪製造。

  ■中央肥胖屬脂肪肝的高風險因素之一。

  ■酒精會傷害肝功能,以及誘發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成因與胰島素功能失調有關。

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

港人心臟病死十年增半


港人心臟病死十年增半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心臟病是香港第二號殺手,有醫生指出,歐美地區的冠心病患病率持續下降,但亞洲地區不跌反升,區內心血管病死亡率達兩成七,相信與亞洲地區近年生活改善,居民飲食習慣趨向「三高一低」有關,而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風險更較常人高八成。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計有冠心病和中風等,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周振中醫生(圖中)表示,本港冠心病患病率持續上升,因心臟病死亡數字十年間由四千七百人上升至六千六百人;估計因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趨向高鹽、高糖、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加上少運動、空氣質素變差,令心血管病病發率續升。

  糖尿病人比率高兩倍

  常見都市病如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都會增加市民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周醫生指,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風險比普通人高八成,同時患上述三種都市病病人,罹患冠心病風險更高五點二倍。中文大學十年內跟進近七千名糖尿病患者個案,發現其中四分一人,於五年內出現嚴重併發症,半數為心血管疾病。而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病的比率,更高於常人二點三倍,年輕患者平均短命六年。學會呼籲市民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避免高脂飲食、吸煙,宜多運動。記者 黃栩源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法專家建議學校 減體重肥分數

法專家建議學校 減體重肥分數




(法新社巴黎3日電) 法國知名減肥專家杜康(

Pierre Dukan)突發奇想,建議法國政府依學生體重給

予加分,好讓他們知道要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杜康在5日即將出版的新書「給未來總統的1封公開

信」中建議,就讀高中最後2年的學生,如果身高體重

指數(BMI)控制在可接受的標準值範圍,就給他們加

分。

杜康在新書推出前告訴「巴黎人報」(Le

Parisien):「肥胖確實是1件公共健康問題,罕有政

治人物關切。」

杜康說,他的教育計畫將是「讓青少年體會到必須

均衡飲食的最佳方法。」

他否認這項計畫等於懲罰過重學生,他說:「對學

生實施營養教育沒什麼不對,對不需減肥學生而言無差

,但卻能激勵其他人。」1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美研究﹕可樂薯條加快腦退化

美研究﹕可樂薯條加快腦退化


【明報專訊】美國醫學期刊Neurology刊登一項研究指出,可樂、薯條等加工食物會加速大腦退化,相反含維他命的食物和魚則能延緩大腦萎縮,有助預防腦退化症。

本港腦科專家認為,研究有參考價值,有助日後深入研究腦患病風險。

含維他命食物緩腦萎縮

美國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早前分析了104名、平均87歲的健康老人與腦退化症患者的血液樣本,並在上周公布結果。結果發現,健康長者的血液中,擁有較多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與維他命B、C、D和E,他們在記憶力和思維測試中表現較佳,反應能力也較好。相反,腦退化症患者血液則有較多反式不飽和脂肪酸,最常見於加工食品,如蛋糕和油炸食物。

研究人員隨後掃描42名老人的大腦。結果顯示,血液中維他命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水平高的長者大腦容量更大,相反血液中反式脂肪高多的長者大腦容量小。

指反式脂肪損心臟大腦

研究員認為,反式脂肪不僅有損心臟,亦損大腦,建議大眾可從調整飲食結構,延緩大腦萎縮,保持思維敏捷。英國腦退化症研究中心表示,數據可看到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和腦退化症相關,但實際影響程度則需更深入研究,才能確定飲食是否對病症有幫助。

港大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表示,已有研究確認中風和腦損傷會增加腦退化風險,而反式不飽和脂肪酸亦會增加血管風險,造成如發炎等腦損傷。但他認為,研究如以追蹤模式進行會較準確,長者或會因本身出現病患、減少運動,或會因照顧者提供食物不健康,影響研究結果。

香港營養師協會會長林思為表示,長期進食加工食物會令進食健康食物的機會減少,本港有近八成市民經常出外午餐,會增加進食加工食物風險,建議多吃蔬果平衡。

2012年1月1日星期日

提早篩查膽固醇可行嗎?

提早篩查膽固醇可行嗎?


在美國大街小巷,不難找到肥仔肥女的蹤影。

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估計,全美約有17%兒童超重或癡肥,較30年前上升三倍。為此,政府不得不急謀對策,轄下醫療專家小組建議每名兒童須在9歲至11歲期間接受膽固醇檢查,及至17歲至21歲時再接受篩查,希望及早發現風險及採取預防措施,減低將來罹患心血管病機會。

一直以來,醫學界只建議醫生為有膽固醇及心臟病家族史的兒童進行膽固醇篩查;但研究人員曾為85,000名五年級學童進行膽固醇篩查,發現有1%超標,須服降膽固醇藥,有5%至6%正緩慢上升。換言之,以往選擇性篩查,可能錯過不少潛在風險的個案。

圖片:法新社



然而,提早為兒童篩查膽固醇並非人人支持。由於兒童接受篩查須獲家長同意,但部分家長並不同意此主流看法,同時亦不想承認及讓人知道子女「有病」,及過早倚賴藥物治療;亦有醫生擔心過早在兒童時期服用降膽固醇藥的副作用仍然存疑,且服用劑量多少仍屬未知數;再者,部分保險公司並不承諾為「預防性」的檢查及治療藥物付鈔,最終所有開支將會轉嫁父母或政府。

在種種未知數還沒解決前,有醫生建議重回基本步──父母從小為子女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嬰兒期餵哺母乳,一歲時可進食低脂奶,兩歲後則飲脫脂奶;多吃蔬果,少吃飽和脂肪食物;另外,每天至少有半小時至一小時運動等。這樣牽一髮動全身,又豈只有效控制膽固醇呢!

說白了,很多顯淺道理乃老生常談,只因人類的任性與放縱,不斷為自己及下一代製造問題,直至一堆駭人的身體檢查數據擺在眼前,我們才猛然醒覺!